全國政協委員、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傳統藝術大部分是選修課
很多高校開設了傳統藝術鑒賞課,但大部分屬于選修課或通識課,并非必修課,學生僅憑個人愛好來進行選擇,而且并不完全和學分掛鉤,無法引起學生的普遍重視。雖然很多高校還成立了多種傳統藝術社團,但這些社團活動相對小眾,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覆蓋面不廣的情況。
同時,目前高校任課教師一般都得具備博士學位,這些老師的理論素養是過硬的,但面對實踐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傳統藝術教學,仍顯乏力,專業師資問題也是制約高校傳統藝術教育的一大瓶頸。
部分高校的調研數據顯示:
目前高校所開設的藝術史、藝術鑒賞和藝術實踐三大類藝術課程中,藝術實踐類課程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而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審美,注重的就是藝術實踐。
作為舞臺表演藝術,只有走進劇場,才能體會到這門藝術的震撼,課堂上播放的音像資料,是無法真正讓學生獲得這種代入感和感染力的,這種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真正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因此也就造成了有些年輕人不知中國傳統藝術、不懂中國傳統藝術、不愛中國傳統藝術。
堅定文化自信
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文藝佳作。
同時,文化自信要具有全民性和普適性,特別是青年一代,他們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生力量,只有了解中國文化,才能堅定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文化最生動最直觀的傳播載體之一,中國傳統藝術應當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牢牢扎根,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建立常態化、專業化、立體化的教育架構,真正講好文化自信這堂“必修課”。
建議
國家教育、文化等多部門應協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指導高校與專業藝術團體合作,制定傳統藝術必修課的常態化系統化教學規范,培養傳統藝術專業講師或客座教授,采用課堂教學與現場觀摩等藝術實踐并重的方式,充分利用各地文化、藝術、教育資源的合力,為高校在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領域開拓思路,為活躍傳統藝術市場積累受眾基礎,讓中國傳統藝術在高校扎根,切實講好文化自信這堂“必修課”。
來源:大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