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背后,離不開梅縣區擁有獨具客家深厚文化底蘊的客家山歌,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這是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梅縣區堅持“弘揚山歌文化,打響文化名片”的工作思路,打造民間文化藝術特色品牌,加大客家山歌的傳承保護力度,加強文化藝術隊伍建設,深入挖掘客家山歌優秀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推動梅縣區客家山歌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汪思婷曾健鋒
傳承保護
創作改變4000多個?。ü潱┠?/p>
逢山必有客,有客就有歌。
梅縣區客家山歌由來已久,據《嘉應州志》記載,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隨客家先民從黃河中下游、中原腹地經過三次遷徙,到現居住地把中原文化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觸為一體,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歌唱形式和歌唱技能。
梅縣區客家山歌腔調有100多種,音調高揚綿長,平穩流暢,優美動聽,有高亢、抒情、優美的旋律。其中以梅縣區松口山歌最具有特色,其唱腔藝術和表現風格具有鮮明的客家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梅縣區人民喜唱山歌,山歌普及梅縣區各鄉鎮,所到之處都能聽到甜甜的歌聲在梅江兩岸中回蕩,在圩鎮鄉間飛揚,正如山歌所唱“日日山歌歌送飯,夜夜睡覺歌枕頭”。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山歌從原來的獨唱、對唱發展到連唱、合唱、小演唱,并且在20世紀50年代孕育形成了山歌劇這一新的劇種,被人們譽為“山茶花”。
日前,筆者前往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還未走進室內,婉約動聽的歌聲便在耳邊回響,劇團成員們正在專心致志地進行練聲工作。
“梅縣山歌劇團是成立較早的專業藝術團隊,從1958年開始至今,一直秉承專業敬業的態度,對藝術精益求精。”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李秋說。
據介紹,該劇團成員大部分為90后00后,隊伍年輕充滿活力,新一代的縣山人,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縣山人的優良傳統。為了讓這一民間藝術更好地發展傳承,新一代山歌劇接班人劉謙隆從老一輩手里接下了這一重擔。
“我們邀請了湯明哲老師、張獻云老師等前輩來劇團開班,把老一輩老師的專業腔調學起來。”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劉謙隆說,在一代代藝術家和老前輩的“傳幫帶”帶領下,新一代的梅縣區客家山歌的傳承弘揚有明顯成效。
據介紹,梅縣松口客家山歌于2007年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梅縣山歌劇團也在獲批專業劇團至今十幾年的時間,將客家山歌開展得有聲有色,創作和改變移植了4000多個?。ü潱┠?,從2008年至2018年期間,還創作排演了大型山歌劇《圍屋舊夢》《合家?!贰豆耪H恕贰洞呼[》,以及音樂劇《風雨白石龍》等劇目,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和好評。
政府搭臺
促進文化服務全民共享
據了解,能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地方,必須具有某一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并廣泛參與的民間文化藝術。
可以說,這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推動基層鄉村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當代興起的其他文化藝術形式。
梅縣區客家山歌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是可以寓教于樂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客家藝術。
“取得這個榮譽后,使我們的群眾對客家山歌有更深的了解和興趣,進一步帶動群眾去參與客家山歌的培訓,近年來,我們客家山歌的暑期班、下基層的培訓,甚至線上培訓都是爆滿的,很多群眾都積極參與客家山歌培訓。”梅縣區文化館負責人黃明珠說。
群眾唱戲,離不開政府搭臺。
近年來,梅縣區文化館充分發揮龍頭作用,承辦和參與市、區級各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文化下鄉,活躍文藝創作。例如每年組織山歌擂臺賽、斗山歌比賽、全區中小學藝術節活動、農村業余文藝匯演、社區文藝匯演等活動。
梅縣區積極完善設施,促進文化服務全民共享,據悉,該區以葉劍英紀念園、區文化館、圖書館、區青少宮、人民廣場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客家山歌傳習點、文體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社區文化廣場為樞紐,以村文化室為基礎的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城鄉一體的文化活動網絡,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群眾文化陣地,將轄區內的公共文化設施最大限度地向群眾開放,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
目前,梅縣區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已建成19個分館、59個服務點,全年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及一系列總分館聯動活動,文藝演出有60場。
與此同時,該區建成村級以開展山歌文化活動為主的文化舞臺,積極推進梅州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提升完善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和客家山歌傳習所的各項設備設施。
近三年,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在創新文化惠民中,發揮了總館在區級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中樞作用,通過總分館制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農村,以為基層群眾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群眾唱戲
累計服務81萬人次
“美麗新城學堂,安教樂學譜新章。山歌唱響校內外,客家文化永傳揚……”在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幾乎人人都會唱這首客家山歌版的校歌《新城小學好學堂》,這首歌不僅記錄了新城中心小學成立以來走過的歷史足跡,還生動展現了該校以客家山歌為核心開展美育育人的辦校特色。
走進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便聽到陣陣悠揚婉轉的客家山歌從教室里傳出,循著歌聲走去,該校山歌班的孩子們正有板有眼地學習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身段。
“山歌班以一學年為一屆,分為唱腔初級班和提高班,每屆會挑選出50名聲音條件比較好、對山歌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到學校山歌初級班學習山歌知識和演唱基本功。學期末進行考核,不合格要淘汰,綜合素質高的進入提高班,主要由校外專業老師授課。”新城中心小學副校長黃文斌說,有了這一競爭機制,學生們提高得都很快。
除此之外,學校還要求音樂老師充分用好山歌的校本教材,全校每個班級每學期至少要教會兩首客家山歌。如今,該校學生到小學畢業時,幾乎人人都能隨口唱二十多首地道的客家山歌,校園里“人人會唱山歌,人人喜歡山歌”正變成現實。
新城中心小學把客家山歌引進校園,是梅縣區開展客家山歌、普及文化惠民的縮影。
“梅縣區堅持打響文化品牌,豐富客家山歌的活動,主要組織開展了客家山歌進校區、進社區、進農村,豐富了群眾的客家文化,不斷推動了客家山歌傳承保護和發展。”梅縣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共服務股股長方宇平介紹。
一方面是邀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省、市專家深入嘉應學院、中小學校、幼兒園進行授課輔導,開展客家山歌進課堂活動,并自編山歌,形成校本教材。
另一方面則是開展梅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巡回演出,到全區19個鄉鎮舉辦客家山歌培訓班,進行慰問演出和開展送戲下鄉演出活動。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梅縣區累計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18場,服務81萬人次,累計組織山歌培訓140多場,輔導各類文藝人員8246人次。
梅縣區始終把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作為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以“主題文化、節日文化、特色文化”為主要形式,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村鎮文化,并致力于挖掘地方特色,群眾性文化活動紅紅火火。